第二届木鱼论坛分论坛《僧人与机器人:新技术与加速的自我觉醒》
15日下午,《第二届佛学、科学与未来——与生命科学对话》两场分论坛如期举行,分论坛的主题分别为"僧人与机器人"和"冥想与神经科学",探讨的议题主要有新技术与加速的自我觉醒、人工智能、机器与人的交互以及对佛学的整体认知框架等。受邀的8位演讲嘉宾就以上议题发表了前沿研究和最新发现。
智慧+创新=技术
"作为一个工程师来讲,我没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但是人类精神的痛苦我是解决不了的。怎样才能真正造福人类,才能让人类从新的技术中获益?"《全球意识黑客社区》机器人研究专家、斯坦福讲师Mikey Siegel如是坦言。他在演讲中回应道:"内心的苦才是真正导致外部世界有苦的真正原因,我们的思想中产生竞争的时候才会在行动中挑起战争,我们的确需要改变环境,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从内部世界做起。"
(《全球意识黑客社区》机器人研究专家、斯坦福讲师Mikey Siegel)
他也谈到了技术在监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情绪时如何进行介入,以便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他所谈到的创造新技能就是"智慧+创新",比如说用VR去创新冥想的方式,用传感器去引导人类进行冥想并且实时监测每个人的心率等状态。
"现代的科技和传统的修行方式是有不同,却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和差别,两者都代表了智慧和创新,现在只是打造一些新的工具来达到一种整合,不管这个工具是一本书,还是一句话,或者一个手机,形式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并且这个目的是唯一需要关注的。例如冥想,我们就是在探索新的形式,从而设计一个非常简单的冥想指导,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术。"Mike谈道。同时他也认为应该取消形式,智慧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某一个形式,在他看来,技术可以让佛学的教学更加具有可及性。
共情+人工智能=有意识的人类发展
iconsciousness创始人、全球专业人士冥想讲师Ted Strauss 和 Carole Griggs两人通过视频连线为大家带来了《i意识模型与人类发展》的演讲,首先抛出的问题便是:平均来说,人类是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相对短视的视角而不是以世界为中心的视角。作为物种,我们该往什么方向在走?

(iconsciousness创始人、全球专业人士冥想讲师 Carole Griggs)
他们认为,一个解决方法就是能够进行有意识的人类发展,也就是把人类的"共情"用于人工智能。因为从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加速意识提升的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譬如说增加我们的爱,对彼此对其他人的同情心的感受,增加自己与他人的连接,增强身体的健康,减少死亡率,增加了福利和社会标准,增加了使命感和责任感等。
(iconsciousness创始人、全球专业人士冥想讲师 Ted Strauss)
"我们期望能让全球众生和环境受益,我们需要合作性的觉醒,仅仅从佛教是不够的,我们号召全人类追求这样的觉醒,我们现在所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快速的发展,之后会越来越迅速,AI可以改变很多很多,改变一切,但是我们要使用正确。"两人坦言道,同时也在演讲中表明他们的愿景即"加速人类意识的发展,以及帮助我们演变出来自己的潜力。"
聚合+连接=量子领导力
上半场的后两位演讲者分别从具体的实践层面来探讨人工智能在佛法的应用以及如何反过来将佛法用于当前的社会实践中。
来自中国台湾的张韶芹以台湾法鼓山和北京龙泉寺为例,分析了人工智能互动机器人在传播佛法方面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相关佛法机器化和佛法科技化、趣味化的典型平台和实例,例如,脑波灯、大宝脑波心灵检测平台、反毒健心操以及台湾全民都在使用的药师佛,念经持咒计数器的应用开发,使得佛教文化元素融入科技中,变得更具趣味性,从而吸引来更多的受众,间接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来自音昱执行总监袁艺介绍了以量子物理学为支撑的"量子领导力"的相关研究,从能量守恒的角度阐明了量子领导力背后所表达的哲学概念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而量子领导力的实现要靠三部分来实现,即共同的愿景、爱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量子领导力,而这个领导力不是局限于只有"领导"需要领导力,每个个体都是50万亿细胞的领导者。所以最终量子领导力实现的一个基本原则便是承认我们和周围世界是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并不是一个孤岛。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演讲者包剑英从"心"的视角出发,分析阐明了心与思想、心与大脑以及心的边界等话题,引出佛法解决的就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也即人与心的关系问题,从而根据唯识观点,解析了心的八个层次,即前五识为"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是一组,即"意"。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也叫藏海识。"我们是用眼识来看,不是用眼睛来看。前七识都是妄心,第八识才是真心。所以佛法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包剑英阐释道。

(朱拉隆功大学哲学教授 Soraj Hangladorom)
朱拉隆功大学哲学教授Soraj Hangladorom从机器的角度反向解析了,为了使人类更好的觉醒,所以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先使机器得到觉醒,这也是他的演讲《机械启蒙》的题中之义。"为了让机器能够觉悟,人生应该有着更深的意义。" Soraj Hangladorom教授如是说。

(让炯学院研究员 Thomas Doctor)
"人工智能是有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同时也有一些危险和潜在的因素,对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实际上都可以借鉴佛学来不断优化和完善",让炯学院研究员Thomas Doctor谈道,同时他也坦言,"当我们在做人工智能探索和发现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个系统,其中有一些自我学习和自我识别的功能,通过佛学的教学来实现自我感知。
而当谈及人工智能的前景问题,他也毫不吝啬的说道:"AI会带来非常好的前景,这个发展也会促进佛学的修行。"

(斯坦福大学的冥想导师 Ahmed Alashwah)
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冥想导师Ahmed Alashwah,他的演讲简短有力,也确如其演讲题目《超越有限的想法,超越"自我"》,"超越"了本场的其他演讲老师,带给了大家冥想的课堂教学和实证体验,赢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认可。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佛法里所讲到的"我执",例如自负,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本身有一个意识系统,我们需要把这样一种自负从这个意识系统中去除,我们就可以识别到自己的系统,从而去发现很多的问题。
至此,第二届佛学、科学与未来国际峰会前两场分论坛圆满,明天同一时间,敬请关注"生命与生物科技"和"未来与生物科技"分论坛精彩演讲。
撰稿人 郑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