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和尚”都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近些年来"一带一路"发展正当时,但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不少古代僧人都曾踏上西行求佛法之路,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沟通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并将许多异域文化和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你们知道这些人都是谁吗?
朱士行
三国时代高僧,法号八戒
嘉平二年(250),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的沙漠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得到《大品经》梵本。他便留在那里抄写金60万字的经文,直到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最后在那里去世,享年79岁。
而他西行的贡献是求得《大品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

法显法师
三岁剃度为沙弥,二十岁受具足戒,慨叹律藏残缺,因而发愿前往西域、印度寻求戒律原典。
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徒步数万里,历经千难万险,到达东天竺。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法显搭乘商船,从海路归国。一路上,艰险濒濒,九死一生,于翌年五月回到青州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历时15年,游历30余国,带回大量梵本佛经。

法显法师像
法显在416年撰成《佛国记》一书,详细记述了西行求法的经过。这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

法显法师西行路线
玄奘法师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贞观三年玄奘从凉州玉门关出发,经过今天的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区,单独行走十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天竺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法师像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由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为后世了解当时的西域人文地理风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玄奘法师译经图
玄奘大师留给后人的还有"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玄奘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脊梁"。

中国佛教源于古印度佛教,但在历史上,中国佛教不同程度上受到过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等国佛教的影响。不仅这些国家的高僧大德不远万里来中国弘法利生,中国佛教高僧大德也前往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等国求法。

他们都是佛教 " 一带一路 " 的先行者,为佛教西行做出了巨大贡献,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